一代暴君朱元璋 不谈功绩只谈人品与畜生无异。他的一生,绝对不如《明史》对他的评价“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那样伟大,他从一个放牛娃,到四处乞讨的和尚,靠着元末天下大乱,灭元几无贡献 打农民军摘桃子捡漏成功。
朱元璋残酷无情 他既是皇帝也是流氓化的农民。大臣们被朱元璋的帝王权术折腾得够呛。谁也不晓得,这个穷苦出身的朱重八,哪里修得的如此城府。但是步步谨慎,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的朱元璋,却在身处权力最巅峰时接连失算了两次,正是这两次致命的失误,直接导致明初又一次的风云突变。朱乞丐顶层设计 明朝200多年也许只有一个皇帝
朱标之死直接导致了朱元璋陷入极度的焦虑和紧张之中,他变本加厉的屠戮功臣,以为能够为皇孙顺利继位铺平坦途,谁知,他的美梦还是被皇子朱棣戳破了。
在有史记载的494个皇帝中,死于纵欲过度,死于追求长生不老,死于劳累过度的皇帝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唯独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很多人的眼里和纵欲沾不上边,更没有闲情去追求长生不老,更是勤政的模范,那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过度的焦虑才让他提前驾崩的。
太子朱标之死让朱元璋变了
朱元璋生于公元1328年10月21日,驾崩于公元1398年6月24日,按照道理来说属于高寿。如果他的儿子朱标不死,能够顺利的继承他的皇位,以他强壮的身体,至少还可以多活10年。
为何朱元璋少了这10年的阳寿,是因为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担忧,担忧他的孙子朱允炆,不能很好地接好班,把大明朱氏王朝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要从1392年说起,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个天塌下来的事情,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太子朱标不幸去世。
这让朱元璋的焦虑之情突然增加了,皇太子去世,意味着当他百年之后大明王朝的接班人,虽然他已经选定了皇孙朱允炆,可朱允炆还是一个孩子,如何让开国功臣们心甘情愿的为朱允炆当参谋,杜绝他们的非分之想,朱元璋是非常敏感,更是多疑的。
虽然,朱元璋在1372年,1375年,以及1380年和1386年这几年里,相继颁布了要开国功臣们如何做好分内事的《铁榜文》、《资治通训》、《臣戒录》、《志戒录》等戒律,目的就是要开国功臣们知道进退,决不能有觊觎皇位之心。
这些戒律颁布实施后,开国功臣们谨小慎微,却依然未能止住朱元璋的疑虑,一旦有开国功臣有丝毫的逾越行为,让朱元璋抓到了借口大开杀戒,让开国功臣们噤若寒蝉,根本不敢造次。
连番对开国功臣们举起了屠刀,渐渐地让开国功臣们学乖了,都开始小心谨慎,暗度余生。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的事情发生了。
1392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突然跌进了无尽的焦虑和悲伤之中。
说实话,朱元璋不相信人会长生不老的,更不担心哪一天他会驾崩。
在他设计好的治国方式里,他走后皇位传给朱标,那些剩下的,没有杀尽的开国功臣们,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造次的。
因为朱标也是在血雨腥风中长大的,而且朱标已经成人,还有他的数位皇弟镇守四方,那些皇弟们都非常尊重这位兄长,根本不会有什么二心。
可是皇太子不幸去世,让皇太孙朱允炆继为皇储,这位出生在和平年代,根本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又和开国功臣没有丝毫的感情联系,那些开国功臣会真心拥护朱允炆吗。
蓝玉不幸撞到了刀口上
儿子的死,使原本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更养成了看谁都像叛乱分子。当他每天处理完政事,有了时间思考如何才能为皇孙继承大统,不出现任何动乱,就有人主动送上门来了。
因为朱元璋建立的特务机关锦衣卫适时登场,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凉国公蓝玉谋反。
那就让蓝玉祭旗,把那些心有不甘之人来个一网打尽。
很快,锦衣卫破获了以蓝玉为首的叛国集团,自蓝玉以下,凡是和蓝玉有私交,包括在一起喝过酒的人,朱元璋从牙缝里蹦出一个字杀。
圣旨一到,罗列出开国功臣中的1个公爵,13个侯爵,2个伯爵,总计25000人被杀。在这些人当中很多受到牵连的,许多立下汗马功劳,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包括他们的后代几乎被杀殆尽。
朱元璋杀光这些开国功臣后,这才感到皇孙朱允炆继位之后将会处于天下太平,没有人不听从新帝的号令了。
杀了蓝玉以及以蓝玉为首的图谋不轨的反帝集团,以及前几次对开国功臣的疯狂杀戮,出现在朱元璋议事大殿里的老面孔越来越少了。
可是朱元璋还是担心那些出现在他面前的老面孔,未来会给朱允炆坐上皇帝的宝座后制造事端,挑战皇帝的威严,仅仅过了一年多的1395年,朱元璋又对已经极为稀少的开国功臣们再次举起了屠刀,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又被朱元璋割掉了项上人头。
朱元璋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朱元璋由极度焦虑,引发的对开国功臣的轮番屠杀,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朱允炆成为皇帝后,那些刚刚被册封为各种要职的人都会俯首帖耳的听命于新帝了。
朱元璋采取这种极端残忍的办法对待开国功臣,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一旦把他们赶尽杀绝,万一国家出现动乱,或者蒙元残余势力入侵,谁来领兵出征呢。
在杀与不杀之间做选择,朱元璋无疑陷入了极度的惶恐和不安的,也使他更为暴怒,容不得开国功臣们有任何一点闪失,一旦发现他们的不足,就认为是对他的冒犯,那万一他驾崩后,新帝更不好驾驭他们吗。
陷入极端思考的朱元璋,患上了类似于歇斯底里的神经质一般,以杀戮功臣为快感,直到他几乎杀尽了为打下大明江山的几乎所有开国功臣,仍然让他难以收手。
自朱标于1392年去世,朱元璋在焦虑和紧张之中也只多活了6年,于1398年6月24日在南京驾崩。
可惜的是朱元璋大开杀戒,只是杀光了直接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没有对直接威胁皇孙的他的儿子们,包括儿子手下的那些大将大开杀戒。
当朱元璋驾崩后,过去没几年,已经羽翼丰满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南京。此时,整个大明王朝已经没有几位可以横刀立马的大将,来抵挡燕王的兵锋,朱允炆只能眼看着朱棣拿下南京,他像丧家犬一般仓促逃窜。
假设一下,如果朱元璋没有因为巨大的焦虑和不信任,使得他陷入偏执狂,残酷的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朱棣绝对不敢贸然起兵,更不会有清君侧的借口直扑南京,轻而易举地就击破了朱元璋的顶层设计,他寄希望于皇孙朱允炆一脉成为绝响。
第一次失算:分封诸子,藩王守国
分封子孙为藩王,其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用事实论证这是一种一定引起国家动荡的制度。西汉的七国之乱差点打空了文景之治,而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成为游牧民族入侵的导火索,让中原陷入百年战乱。所以自两晋之后,这种制度几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宋元的衰弱,是宗室无力所造成的。从1370年到1391年,朱元璋进行了三次大型分封,将自己的23个儿子分封为亲王(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各领封地。在朱元璋的蓝图中,朱氏子孙戍守各地,拱卫朝廷,是保证大明江山永固的重要措施。
其实除了朱元璋本人之外,大臣们都知道,藩王拱卫朝廷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叶伯巨就写了篇《奉诏陈言疏》,劝谏朱元璋“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叶伯巨的话,一针见血,奈何朱元璋却认为这是“间吾骨肉”,下令将叶伯巨下狱,让其饿死狱中。
第二次失算:诛杀功臣,扫清障碍
其实在叶伯巨的《奉诏陈言疏》中,除了劝谏“分封太侈”外,还认为朱元璋“用刑太繁”。这也是朱元璋最大的历史污点,大兴牢狱,诛杀功臣。很多人都将这归咎于朱元璋的性格,说他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但其实如果换个角度考虑的话,你会发现,其实朱元璋是最清醒的那个人。
1398年,被朱元璋倾注全部心血培养的太子朱标,在巡视关中回京后,积劳成疾,不久病逝。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意味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更重要的一点,是彻底打乱他对大明王朝的布局。如果说仁义宽厚的朱标还能够广聚人心,那么皇长孙朱允炆,则完全没有任何能力驾驭住开国的这帮淮西勋贵。
这一点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清楚,在确定朱允炆做下一代接班人后,朱元璋就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替自己的孙子背一次黑锅,为他扫清障碍。1380年,朱元璋杀胡惟庸,连坐其党羽,废除丞相制度。1393年,锦衣卫参奏蓝玉谋反,牵连者接近3万。“胡蓝之狱”后,明朝庙堂的权臣和骄兵悍将,基本清除。
人算不如天算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设想的,是让朱允炆能够在内无权臣当国,外有宗亲拱卫的安逸环境下,猥琐发育。但是朱元璋却低估了两个人,一个孙子朱允炆,一个儿子朱棣。
朱允炆即位之后,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仁政化民”,他平反洪武冤狱,赦免那些被朱元璋下狱的功臣子弟。在缓和社会矛盾后,朱允炆开始了第二个计划—削藩。1398年起,朱允炆开始大肆加罪藩王,废王夺国,雷厉风行。燕王朱棣知道自己是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便在北平起兵造反,号称“奉天靖难”。
朱棣这一反,彻底暴露出了朱元璋两大决策的失算。一是藩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朱允炆激进的处理方式又引发自己叔叔的谋反。二是朱允炆面对的困境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开国名将所剩无几,在老将耿炳文兵败后,朱允炆无人可用,只能启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而正是这个纨绔子弟,屡战屡败,葬送了大好形势,最后还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入京。在中国的历史上,藩王能够造反成功的恐怕也就朱棣自己了吧。
朱棣成功篡位:是朱元璋失算,还是建文帝太蠢?
在当时朱允炆完全掌握主动能力的前提下,能够把结局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是他自己的愚蠢。到底是燕王太过幸运?
还是朱元璋眼光不够长远?还是朱允炆自己的责任?不妨我们坐下来来谈一谈。
首先说说朱元璋。作为一个资深政治家,说朱元璋没有长远目光,选择懦弱无能的朱允炆当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个观点本人不敢认同。
按照中国封建帝王时代的传统,废长立幼,本身就是一大弊端。为了不给今后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留下隐患,选择朱允炆当继承人,是合理合法的。
还有人说朱元璋杀了太多的功臣,这才是朱棣成功的关键。
其实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在创业之初,大家都是穷苦哥们儿,一块儿喝酒,一块儿打天下,哪里分得清你我。
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依然搂着朱元璋的脖子要灌这个曾经的哥们儿酒喝,这成何体统?
看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有几个不诛杀功臣的呢?为什么封建时代要被淘汰?这就是它的局限性。
唐宋元明清,谁也不比谁好哪里去。评论历史,就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朱元璋后期还是给朱允炆留下很多人力资源的。
就凭当时朱棣和朱允炆各自的军事实力,两个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说把责任推给爷爷朱元璋,是站不住脚的。
再次,我们不妨来说说朱允炆。这个小伙子之所以能被选中,其实他是和爷爷的政治理念是相同的。朱元璋提倡削弱大臣的权利,朱允炆提倡削藩。爷孙俩那次谈话,就佐证了这一观点。
当朱元璋拍着胸脯对朱允炆说,你今后的路我已经给你打下了,你只要照着走就可以了。如果外面有人造反,你几个叔叔就会帮你搞定的。
朱允炆说,那万一叔叔们造反怎么办?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啦,朱元璋给孙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却不能给他解决真正的问题。
有人说朱允炆太软弱,不该对大家说那句话:你们不要让我背负杀死自己亲叔叔的罪名。其实在现实中,这句话真的能成为保护伞吗?
在千军万马之中,当士兵杀红眼的时候,谁还管你是谁,一个冷箭就过去了。再说武将们也不是傻子,场面上的这些虚伪的话谁不是一边听一边冒?翻一翻朱允炆自己一手缔造的削藩时史,他对其他几个叔叔可一点都没有心慈手软。
该关的关了,该死的死了,为什么轮到曾经欺负过他的燕王,他就心慈手软了呢?在帝王之家,有真正的亲情?
他爷爷能把他作为帝王们来培养,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帝王家的故事,他不知听了多少。他如果真的软弱,也做不了那么久的皇帝,早就被人给弄死了。
还有人说因为燕王太能打。看看他起兵时那点人,再看看他的奋斗史,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首先,他确实能打。然而再能打,他就那么一点兵力。如果不是采用最冒险的方案直取南京,他还会成功吗?
如果不是李景隆的出现,他会那么顺利吗?不是朱棣有多厉害,而是朱允炆以及他的团队太过搞笑。
本来是好好的一盘棋,硬是被他们给活生生的玩惨了。
猪一样的领导,再加上猪一样的队友,那不失败才怪呢。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陷,我们每个人都有。
只是有的人能够把握得住,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而已。其实任何时代的历史都不重要,更没必要为了过去的事而骂来骂去。
我们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能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后记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的两次决策,都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叶伯巨劝谏的两条在朱元璋去世后都得以应验。藩王谋反,朝廷遭逢兵祸无人可用。
对于建文帝来说,自己稚嫩的政治手段根本填不上朱元璋留下的困局。只有朱棣是这两条政策的最终受益者。但是大明王朝遭此一劫,生灵涂炭,百姓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只能说朱元璋的两次失算,不仅害苦了朱允炆,也害苦了刚刚步入正轨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