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建筑寿命只有30年?

2009年,各地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现象,就已经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的现状,如今,“中国建筑寿命30年”再次验证了这一事实。或许我们刚刚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而回过身来,半辈子的苦撑所换来的成果已经房垮屋漏、岌岌可危,那时,我们又该住到哪里去?难道要我们再一次从零开始,继续早已经熟悉的房奴生涯?
中国建筑寿命 建筑寿命 建筑质量 楼歪歪 “楼脆脆 楼裂裂

中国建筑寿命30年

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2010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

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规划部门表示,在建的6层楼房是户主擅自将原来的平房推倒重建的,事先并没有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故发生时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粉刷装修。

 

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房屋倾倒的主要原因是紧贴7号楼北侧在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与此同时,紧临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达4.6米。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

一个月后,南京再现“楼脆脆”。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和546名学生残疾。

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通知显示,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等各类在建住宅工程。检查内容则包括工程实体质量情况,施工单位、执业人员和责任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危害一:耗资巨大:“建筑短命”浪费账,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安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可用来建造100万元一所的希望小学667万所。

危害二:污染环境:大量尚处于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拆除,还会造成资源耗费,并因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增加环境负荷。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危害三:社会问题:现在商品房住宅的产权是70年,比其平均使用寿命周期要长40年,建筑“短命”所造成的“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将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房“大跃进”,为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建造了一批“快餐房”——留下了大量先天不足、后天失修的建筑。它们是那个“速度和利益”至上年代的存留和伤疤。那时,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考虑到建筑成本,当时一些结构应该采用钢筋和水泥的地方或减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使用,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

中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拆除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建筑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被称为“短命建筑”。浙江大学教授范柏乃曾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对这个说法,建筑界人们不愿意听到。却也无力反驳,“因为它就是短命啊。”金立赞说。

如果让建筑“自然老去”直至“自然死亡”,也许不止30年、50年。但在“拆一次创造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的土地财政面前,君要臣死,房不得不拆;没人会这么快忘掉“楼倒倒”、“楼脆脆”和“楼歪歪”从开发商到承建商再到具体盖楼的承建方、工人,现在还能够以“保证质量”为第一考虑的,绝对要感谢他八辈祖宗。争分夺秒的抢钱大战,谁还顾得上百分百的建筑质量——反正又不是我住;房贷还完,房子收回。如果买的房子真的只有30年的使用寿命,那么把贷款还清的时候,房子也快玩完了。所以说为了房子你的一生都要倾注到房子上,而它却是一个不争气的短命鬼,你把债替它还完,阎王爷就伸手把它收走了。

这些年,国家建筑标准也在完善和提高,但和国际同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安全标准低。一开始经济底子薄,订立建设标准时考虑建筑安全性与经济性时,往往向经济承受力上倾斜,要省钱。本身标准就低,而我们执行标准严肃吗?我们的监管部门和监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行事?

没出现问题时都是在对赌,出现质量问题后就强词夺理,强调是别人的责任,实在赖不掉的就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影响。建筑质量人命关天,面对安全报复期不能侥幸,现在要积极应对,要全面仔细排查梳理,建筑到底属于哪类?按A、B、C、D类区分出。综合评定后,该拆除的就要拆除,该加固维护的就要赶紧动手,是采用隔震加固还是其他传统手段干扰性加固的,应该及早清晰。

质量是不是中国建筑“短命”的主因仍然存在争论,但专家们对于规划问题导致我国建筑“短命”的观点一致认同。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了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拆迁、卖地来增长GDP的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房屋短命最大的问题出在规划上。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主要问题是不够规范,管理也不够严格。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我们叫非正常死亡,这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时任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三十年,这是事实。但绝对不是说建筑质量只有三十年,现在中国的建筑质量应该比改革开放之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房子,八十年完全没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地,所以到了二十年就要拆。这和我们的规划、对未来的理念有关。

国外建筑寿命为何这么长?

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居世界首位。在英国,“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英国非常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02年,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寿命也达60年。日本对建筑物寿命的要求为50年,日本人对住宅寿命要求仅为50年,认为“只要活着时候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而相比下,中国建筑寿命才30年……

决定建筑寿命长短的因素除了规划设计和建筑质量以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即人们能不能理性地对待已经使用一定年限的“老屋”。欧洲的城镇,对于旧建筑的“拆迁”总是慎之又慎,尽量修缮是他们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欧洲古城的风貌得以保存正缘于此。在欧洲国家,百年以上老建筑比比皆是,甚至1000多年的建筑也不罕见。许多老建筑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

点评
美国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132年。在欧洲建筑重建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已经被重建了4次。建筑寿命的缩短,不仅加大了浪费,而且直接加大了建筑业的碳排放量,使得中国建筑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源头。开发商为了收益、利润,大肆拆建,却忽视了建筑质量。政府的盲目拆迁带动GDP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