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绿卡:全球最难拿的绿卡?

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俗称,是获得PR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居留期限内不受限制,可凭护照和绿卡出入境。长期以来,中国绿卡被称为 “世界上最难申请的绿卡”之一,年均发放量仅200余张。“中国绿卡”相当于外国人在中国的身份证。然而。外国人持“中国绿卡”在中国 办事仍然四处碰壁,甚至不少办事机构都没有听说过它。
中国绿卡 绿卡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移民中国

中国绿卡申请条件

一、投资人员绿卡

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其在中国投资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

(二)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

(三)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合计100万美元以上;(四)在中国投资合计200万美元以上。

二、任职人员绿卡

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任职单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A)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机构;

(B)重点高等学校;

(C )执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者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事业单位;

(D )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

三、国家特需人员(有特殊成就)绿卡

(1)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突出贡献的;

(2)对国家有重大价值的世界顶尖人才、特殊技能人才及知名人士。

四、以上人员的随行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可以同时申请办理与之相同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五、夫妻团聚人员绿卡(具体略)。

六、亲子团聚人员绿卡(具体略)。

七、亲属投靠人员绿卡(具体略)。

获得中国绿卡后的超国民待遇

25部门联合下发待遇公文:详细规定各项待遇

25个部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铁道部、商务部、人口计生委、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旅游局、侨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专局、民航局、外汇局。

二十条待遇中重要部分评点

【待遇基本原则:享受国民待遇】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

【出和入境待遇:无需办理签证】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可以凭有效护照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出入中国国境,无需另外办理签证等手续。

【国内就业待遇:免办就业准证】在中国就业,免办《外国人就业证》;符合条件的,可优先办理《外国专家证》、《回国(来华)专家证》以及各地人才工作居住证。

【创业投资待遇:享受外商待遇】可以技术入股或者投资等方式创办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合法获得的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进行外商直接投资。

【子女接受教育:不收额外费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

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持“绿卡”人员的子女可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享受本地居民待遇。鉴于中国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外国学生的入学要求更适用于外籍人才子女,因此仍按现行政策执行。

--------------------------------------------------------------------------------

【福利:社保/公积金与国民同等】可以《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作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参加社会保险各项手续;可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等规定,在工作地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离开该地区时,可按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或转移手续。

【买房待遇:不受一年时间限制】可不受《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中关于境外个人在境内购买自用商品住房需在境内工作、学习超过一年的限制。

【缴税待遇:与国民尽同等义务】在缴纳所得税方面,按照中国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纳税义务。

【金融待遇:享受同等权利义务】在国内办理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方面业务,可以《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作为身份凭证,享有中国公民同等权利、义务和统计归属。

【游玩待遇:门票同待遇同价格】在国内购物、购买公园及各类文体场馆门票、进行文化娱乐商旅等消费活动与中国公民同等待遇、价格相同。

【交通待遇:绿卡就等于身份证】坐中国国内航班或火车,可凭"绿卡"购票;在国内旅馆住宿,可凭"卡"办理入住手续。在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和办理机动车登记方面,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比尔·盖茨、巴菲特够不够优秀?他想来中国定居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按照现有制度,他没有现行规章所要求的中国工作经验!”

这个网上流行的段子,其实并不是笑话,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被调侃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因为得到的老外不足5000人。

即便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对于“绿卡”的规定也只有笼统的一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者符合其他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条件的外国人,经本人申请和公安部批准,取得永久居留资格规定。”这似乎为逐步放宽“绿卡”申请条件留下空间,但仍然存在具体操作及执行细节规定不明确的问题。

从2004年中国开始实行“绿卡”制度以来,申请到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共4752人(截至2011年底),而只2011年一年入境外国人就有2700万,常住的也有60万。8年来平均每年发放的技术类绿卡只有200多张,而单是外国专家局管理的专家就有50多万人。美国每年发放12万张技术类绿卡,是中国的近500倍。

相对于欧美而言,中国一直是一个非移民国家。

1964年4月,国务院发布《外国人入境、出境、过境、居留、旅行管理条例》,解决了外国人在中国定居的身份问题。侨民们领到了居留证,这个蓝色塑料皮的证件被戏称为“外国人户口本”。虽然制作精美,但是这个“户口本”并不意味着拥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对于侨民,基层公安部门都会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管,对居留证进行不定期检查。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人居留办法明显滞后。但与解决永久居留资格问题相比,最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外国人在华活动范围与短期居留的限制。毕竟,上世纪80年代初,还鲜见想要在华永久居留的外国生意人和希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

以北京为例,1984年4月取消了“40里圈”,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不再限制于以天安门为中心的40华里(20公里)半径内,但是仍然保留了116面“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的标志牌。1985年之后,这些标志牌开始陆续被撤掉。外国人不再需要办理旅行证就可以在绝大部分区域自由行动。

1985年是新中国移民政策的分水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该管理法把外国人在华居留分为“短期居留”、“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三类。旅游、探亲和商务考察均属短期,1至5年以留学、工作和投资等为居留目的的算长期。管理法规定的新的签证类别中还有一种“定居签证”,持该签证的外国人有权在中国永久居住。而在1985年之前,在华永久居留的外国人除了少量的国际友人之外,大多数为建国前就已经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就是外国侨民。

1986年,中国第一个外籍厂长、原湖北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国专家格里西先生成为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公开资料显示,1985年到2004年间,中国共授予3000多名外国人在华定居的权利,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却只有90多人。

在这一阶段,中国“绿卡”似乎更像是政府颁发给外籍友人的荣誉证书。1999年,湖北省授予日本三泰株式会社社长常川雅通先生永久居留资格证书时,当地媒体报道称,“三年来仅有8位外国人获此殊荣,常川雅通是其中最年轻的幸运儿。”2000年9月,为褒奖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美国人墨菲和安达信公司中国主管澳大利亚合伙人吴港平为当地经济做出的贡献,上海政府向他们颁发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后,中央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首次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中国“绿卡”制度终于有了实施细则。2004年9月21日,担任北京农业机械化科学院的美国专家寒春从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领取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领取中国“绿卡”的第一人。

自2004年实行“绿卡”制度至2011年年底,总共只有4700多张绿卡发放,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彼时在华常住的外籍人口已达60万。与此同时,中国每年却有数量巨大、层次较高的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移民出去,形成庞大的“移民赤字”。

一个和中国结缘40年的德国人阿克曼在中国收获了爱情,他打算一直呆在中国,正在申请中国绿卡,但是他觉得“好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在中国拿到一个绿卡是太不容易了!不明白为什么?”对于一个长期工作、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再正常不过。之前二十年的时间里,阿克曼必须每年申请一次工作签证,才能保证“合法地”呆在中国。他认为“不仅是麻烦的事,我觉得中国这个政策是不对的,中国要吸引在中国干事的人,吸引那些喜欢、愿意呆在中国的人。这给人一种感觉是人家不欢迎你,你最多是来旅游、套瓷,最好不要长期呆下去,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件事多少让阿克曼有点“受伤”。他说,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个例外,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申请绿卡有中国这么难,美国也并不难,德国比美国稍微难一点,“但也不像这么难”。进展相当缓慢,“调查”才刚刚开始。“先调查了两个月接不接受我的材料,接着还要再调查半年。”在中国,阿克曼常常很生气,就像办绿卡这种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让人生气的地方。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上表示,针对近年来侨界反映的中国“绿卡”门槛较高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修改完善“绿卡”颁发和管理办法。裘援平说,正在积极争取放宽外籍华人申请“绿卡”的条件,为海外华侨华人回国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便利。

裘援平说,中国的“绿卡”制度已经实行近10年,在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的同时,也为外籍华人办理“绿卡”提供了一些便利。而去年施行的《出境入境管理法》和《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是两部重要的涉侨法律和行政法规,为华侨华人入出境提供了更多便利。

中国绿卡其实没什么用

很多来华的外国人都盼望着能拿到中国绿卡。一开始拿到中国绿卡的感觉非常好,但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感觉没有用? 1月17日, 挪威石油中国区总裁陈新华在“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上提到使用中国绿卡面临的现实问题。他是第一批拿到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之一,“当时觉得很有吸引力,但是越来越感觉没什么用,因为拿着绿卡去银行不能开户,办企业依然算外资,买火车票也不能用”。 2004年,我国出台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首次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也被称为中国绿卡。陈新华就是在这个文件出台后拿到了中国绿卡。 他注意到,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25个部门联合下发《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规定持有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证(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员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 “政策根本没落实。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就应该把中国绿卡相关的公民待遇、优惠条件落到实处。落实光靠国家部委发文件是不够的,要使相关办事机构最起码有‘永久居留’的选项,没有落到实处就都是空的。”陈新华说。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在现场回应,2012年自己在人社部工作期间主抓这项工作,“25个部门要协调,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谈,难啊!好不容易文件弄下来了,最后一共盖了25个章,3页纸!” “中国绿卡在国家各部委联合制定政策的层面开了先例。作为身份证件,中国绿卡在买机票等方面都有规定,主管部门也同意,但真要做到需要制度性具体安排,这就更难了。”王晓初说。 王晓初认为,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当中,有大量需要研究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容易解决的大部分都解决了,现在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各种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改革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聚集各类优秀人才,“改革的核心问题还是‘搞活’这两个字”。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在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张冠梓看来,这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竞争;第二,人才流动是全球范围的流动;第三,和各个国家、地区比较才能谈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必须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 “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面临的形势严峻,国际化人才数量不足。”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沈荣华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我国国际化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只有0.0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3%,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10%。 实际上,自中国绿卡诞生起,就被称为“史上最难拿的绿卡”。根据公开信息,自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获得中国绿卡的总人数为7356人。 政策在逐步向前推进。上海市在2015年7月5日出台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20条实施意见。海外人才在上海办理永久居留证、获得工作签证和地方“绿卡”的门槛将大大降低,手续简化。 公安部网站1月12日公布,近日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这些便利政策措施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参加过不少人才战略会议,他感觉政府和专家都在特殊鼓励政策方面考虑得比较多,但是政策在落实中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他建议列出障碍清单交给相关部门,“今后每年开会就来看,清单上面还剩下哪些问题没解决,是哪些部门的责任,聚焦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的人才制度优势”。 马布里成功拿到中国绿卡 获评对中国有突出贡献
点评
中国“绿卡”的待遇终于明晰了,不少媒体冠之以“可享国民待遇”的标题。但就编者来看,持卡外国人享受的待遇其实超过国民;至少在投资方面,持中国绿卡投资仍算外商投资,享受外商投资的税收和政策优惠。这也解释了一些中国商人移民到国外再以外商身份来中国投资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