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弃婴,美国收养

中国孤儿国际收养开始于“计划生育”政策强力推行的1990年代,其中大部分是健康的女孩,被亲生父母遗弃。1992年,中国实施《收养法》后,向外国人打开收养中国孤儿的大门,当年被促成的收养案例就有252例,1995年达到了近3000例并持续增长,到2005年达到顶峰1.5万余例。美国是全世界领养外籍儿童最多的国家,也是领养中国孤儿最多的国家,根据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的数据,从1999年到2016年,美国家庭共收养了7.8万名中国孤儿,占总数的三成,其中86%为女孩。这几万个领养家庭以及中国儿童,是促进美中文化交流、理解与友好的民间大使。
中国孤儿 收养弃婴 收养中国孤儿

美国人收养中国孤儿的故事

 开创美国跨国领养先河的是霍尔特女士和丈夫哈里,他们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有6个孩子。1954年12月在一部记录片里,他们看到朝鲜战争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的惨状,于是决定收养8个朝鲜孤儿。当时,社会上不鼓励跨国领养,也没有法律依据。为了认领朝鲜孩子,霍尔特写信给国会,请求国会同意。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第一个著名的领养法《霍尔特提案》。霍尔特的行动影响了世界,被世人尊称为领养孩子的祖母,她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这对老夫妇去世后,他们博大的爱心一直在美国被发扬光大。

1991年,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截至2014年,美国收养的中国孩子数量是88,298。之所以选择中国孩子,还因为,中国有传统文化,孩子的父母一般少有毒品、酒精的浸染,相对健康。

被收养群体中大约80%的孩子为特殊需要儿童。据美国国务院领事局国际收养处数据显示,超过88%的被收养儿童为女孩。8万多个在中国出生的儿童,二十多年间在美国家庭中慢慢长大。

美国人前往中国领养孤儿正在美国民众中蔚然成风,加州圣地亚哥是这些收养家庭最集中的美国城市之一。当地的“收养中国儿童家庭协会”(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简称FCC)组织健全,活动丰富,令人印象最深的,则是该协会对会员及其子女经常开展的“寻根”教育。

在FCC的每次欢乐聚会中,组织者都会在场地入口处张贴大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收养中国孤儿的家长引领小朋友在图上寻找自己出国前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就在图上的相关位置揿上一枚彩色图钉,以资辨识。许多家长为此还“恶补”了一番中国地理知识,了解各主要城市的方位与特色。

FCC的负责人玛蒂(Marty)表示,随着这些被收养的孩子逐渐长大、懂事,一些好奇的问题总会不约而同被问到,例如“为什么妈妈是金头发,我是黑头发?”等等,显示“身世渊源”开始给孩子们带来困惑。协会希望各位家长不向孩子隐瞒他们被收养的经过,并希望孩子们记住自己的“中国根”,以身为华裔而自豪。

为此,协会向会员积极推荐当地华人创办的各所中文学校,鼓励他们送子女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有的中文学校还应收养家庭要求,专门开设了吸收学龄前儿童的幼稚班。

富有特色的节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FCC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必定组织会员家庭外出聚会,有时也与当地华裔社团合办应节的活动。家长们届时多让子女穿上崭新的中式旗袍,或戴上瓜皮小帽,披上长衫马褂。活动内容通常包括孩子们表演的中国歌舞、品尝中式美食、讲述节庆来历等等,其热闹隆重,堪与西方传统的万圣节相媲美。

中国网友描述中国弃婴被收养

曾经在机场看到1大群白人夫妇带着1大群黄皮肤婴幼儿,没想到和他们坐的是同一航班回加拿大,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婴幼儿很吵闹,但没有任何1个乘客投诉。跟其中1对白人夫妇聊天,他们是在中国福利院领养收养了这些孤儿(几乎全是女孩),但谈到涉及福利院收取的费用等等,他们都避而不谈,他们觉得我把他们看成了买卖儿童的人,我相当惭愧,向他们道了歉。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在游乐园里工作看到很多被领养的亚裔孩子,有次认识了一对夫妇收养了三位中国孤儿,大儿子12岁还会讲简单的中文,但小女儿居然是脑瘫患儿,那时才3岁!当时忍不住抱了他们,并用中文对夫妇说了好多谢谢。后来有和几位好友聊起领养事宜,很多价值观都会被环境影响,如经济允许,领养孩子未尝不可。

收养中国孤儿外国人比中国人容易

收养数据2005年首次出现国际大于国内,中国收养中心规定对外国收养申请文件 “优先办理”。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收养签证统计》显示,从1999年至2010年,共收养中国孤儿64000余名,在最高峰的2005年曾达到过7900名,在当时每3个孤儿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除美国外,中国收养中心还向丹麦、芬兰、西班牙、法国等14个国家开放。在上述国家热情收养中国儿童并由此改变他们生活乃至命运的同时,对比国内收养的数据就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长期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发展和人口政策的美国学者Kay Johnson注意到,通过福利机构收养的数字来看,国内收养和国际收养在2005年之前大致相当,前者略高。但在2005年,首次出现国际收养大于通过福利机构的国内收养数量,前者为1.4万左右,后者为1万。中国收养中心还于2006年作出规定,对外国收养申请文件采取“优先办理”的做法。

收养中国孤儿流程

针对大多数孤儿没有人员和机构管理的传言,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2013年3月1日表示,全国60余万孤儿都享有政府福利保障。

詹成付在北京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说,中国在孤儿收养方面包括机构养育、亲人收养、家庭寄养三种方式。目前,中国有收养机构878家。

他说,根据中国国情,对孤儿和弃婴,采取分散与集中养育相结合的方式,民政部门福利机构主要负责查找不到监护人、监护人无力抚养和未被收养的孤儿、弃婴,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

他表示,目前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有10.9万名,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个人及民间机构抚养的孤儿有50余万名。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3月13日表示,民政部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个人和民间机构自行收养弃婴、孤儿,今后欢迎和支持社会组织在弃婴、孤儿的收养和养育上、以及成长的各个环节上发挥作用。

他说,个人和民间机构自行收养弃婴、孤儿是一种爱心的体现和奉献,我们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但是,如何将自行收养的行为纳入到法律支持的范围内,如何达到儿童利益最高原则,有利于弃婴、孤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民政部门面临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课题。

为什么美国家庭喜欢收养中国女孩?

在中国人的观点里,孩子一定要是亲生的。血缘比什么都要重要,血统比什么都宝贵。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领养孩子,觉得领养的不亲,不是自己的孩子怎么都觉得别扭。但在美国,领养孩子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目前,美国是全世界领养外籍儿童最多的国家。大约有3万多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领养,而且以每周100多名、每年5000多名的速度快速递增,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移民团体。这群中国孤儿中大部分是女孩,而且很多是有身体残疾的。这些被领养的中国孤儿远渡重洋来到温馨的美国家庭,他们的人生也从此而改变,从被人遗弃,没人疼爱的小野鸭变成了生活在蜜罐里的小天使,美国家庭给予他们的温暖让人感动。

美国爸爸叫她天使

我的一位英文教授David就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他将中国女儿的照片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大门上。每次经过他的门前,都会看到女孩的笑脸。说实在话,以一个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那个女孩长得并不好看。小小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但每次与David谈到这个中国女儿,他的言语之间都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将所有关于美丽的形容词都来修饰这个中国女儿。拿着女儿为自己制作的父亲卡,他的幸福溢于言表。后来,David告诉我,他与太太没有小孩,2000年他们到中国收养了这个女孩。女孩有一只耳朵是听不到声音的,他们现在还要每周带女儿去看医生。正因为要带女儿看医生,他还特意向学校申请调整课程,每周固定半天去就医。看着他们父女的合照,我不禁有些许感叹。这个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偎依在白皮肤的爸爸怀里,显得是那么的和谐,好像他们本来就应该是一对父女,没有国籍,没有肤色的差异。血缘在这种温暖的关爱之下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美国妈妈教她学中文

在美国读书期间,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中文助教。我主要是教一群4-12岁的美国小孩,但有一个学生我印象十分深刻。她不是小孩,而是一个美国中年妇女。在一群孩子中,她显得特别突出也特别认真。下课后,她过来找我,问我一些单字怎么读。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来学中文。原来,她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想教女儿学习中文。这个美国妈妈叫苏珊,5年前她和丈夫到中国领养了这个中国女儿。他们自己还有一对亲生儿女。中国女儿在襁褓中时就被领养了,所以到现在还不会说任何的中文。她希望女儿能学会中文,将来长大后回中国看一看,毕竟她在那里出生。苏珊还从网上买了好多学习中文的教材。因为女儿还要参加其他的兴趣班,不能自己过来学习中文。妈妈就亲自学习,准备晚上再教给女儿。

看着苏珊认真的记着笔记,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你好,再见”,我真为她的中国女儿有这样一位美国妈妈而感到高兴。

美国联合国式的家庭

美国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是联合国式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这些家庭的父母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职业和较好的经济基础。他们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孩子,领养的外国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同玩耍、生活。我认识一个律师朋友,他前不久写信告诉我,她女儿又领养了一个来自牙买加的小男孩。之前,她女儿已经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他们家有5个孩子。3个自己的孩子,2个领养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应有尽有了。我曾经很好奇的问过他,既然自己能够生育小孩,为什么还要领养呢?还有领养不同种族的孩子。他告诉我,他们领养孩子首先是喜欢小孩。自己生的,不是亲生的,他们都喜欢。而且他们认为小孩从小生活在这种联合国式的家庭,心胸会更加宽广,眼界也更具国际化。与不同肤色的孩子一起生活,称兄道弟使他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到他们家做客时,如果不是肤色的问题,我根本分不清哪个是他们领养的,哪个是亲生的。他们一同打闹,一起吃饭,和爸爸妈妈撒娇,其乐融融。

这些中国孤儿被亲生父母所遗弃,本来是很不幸的。但命运之神似乎给了他们第二次选择人生的机会,这些善良的美国父母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追求幸福的可能。中国人一向重视养育之恩,希望这些幸运的中国孤儿能怀着一份感恩的心与美国父母快乐的生活。

“只有最有资格的家庭才能收养”中国儿童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收养人应当提供由其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的有关收养人的年龄、婚姻、职业、财产、健康、有无受过刑事处罚等状况的证明材料,该证明材料应当经其所在国外交机关或者外交机关授权的机构认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该收养人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协议,亲自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到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办理涉外公证资格的公证机构办理收养公证。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占据着美国人试图收养孩子来源国名单的榜首。然而,随着 中国经济繁荣,政府增添限制性规定,美国夫妇获准在中国收养孩子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专家说,几乎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趋势会逆转。

2007年,外国人收养新条例规定只允许异性恋、已婚夫妇收养孩子。夫妻年龄必须在30岁至50岁之间,婚龄至少两年以上。他们还必须证明,他们的资产至 少有8万美元。一旦有一方离过婚,那么他们必须结婚至少5年以上,而双方都离过婚的则不可以。新条例的影响开始显现:2009年,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 仅有3000多人,相比2005年,下降了60%以上。

美国的外国儿童收养机构透露,中国政府对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作出了更加具体的限制性规定,禁止未婚的、身体过于肥胖而影响健康的、年龄超过50岁的以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外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

据美国媒体报道,位于得克萨斯州斯普林市的收养机构“哈拉收养国际行动”的网站透露,中国政府的这一限制性规定是2006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007年5月1日起生效。

新规定希望“只有最有资格的家庭才能收养”中国儿童。比如说,新规定明确指出,收养者必须结婚满两年,而过去,中国政府允许未婚的外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还要求收养人的年龄必须在30岁~50岁之间,55岁者提出收养必须有特殊理由。

该机构透露,中国政府保证让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收养中国孩子。中国民政部下属专门负责管理外国公民来华收养中国儿童事务的一位官员,证实了上述由美国收养机构透露的消息,但是拒绝提供详情。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一位匿名官员表示,他们将对中国政府的这一新规定进行研究。

近年来,外国公民到中国收养孩子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目前是收养中国儿童的第一目的地,但是被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收养的中国儿童也在不断增多。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的“国际儿童服务联合理事会”提供的资料,2005年,美国在中国收养了7906名儿童,从而使得自1989年至今的在美收养中国儿童总数达到了48504人。目前,由于外国公民来华收养儿童的人数猛增,以至于审批时间已经从2005年初的6个月延长到了目前的15个月。据称,被外国公民收养的中国儿童大多是健康的女孩子,多数是被父母遗弃的。

Ada出生在美国说美国人收养

下面是知名的赴美生子大咖@Ada出生在美国对美国收养中国弃婴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后的感慨:

中国人对于孩子的期盼是非常大的——孩子是光宗耀祖,传宗接代之物。所以说,在中国拐卖人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拐卖女性,最终也是为了传宗接代。这就是中国的社会现状,不了解这个现实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中国很多家庭要收养是仅仅处于我生不了孩子,我没办法了才要收养。甚至把收养孩子当作。如果说收养孩子的家庭,后来自己又生了孩子那么就会对收养的孩子不太好——中国人最认亲生的。当然这种事情在美国是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说,中国让老外花钱来收养中国的孩子这个事儿做起来是不太像话,大家指责政府卖孩子。但是说句诛心之论这些孩子被外国收养了人生才得以改变,真的是件好事,同样的孩子被中国人收养真的不如被美国人收养。美国的很多家庭收养孩子,他的心理是非常健康的,初衷是给可怜的孩子一个家。你可以看看是美国前中国大使洪博培家有多少个孩子,自己生的大概有五个孩子。然后又收养的两个孩子:一个是中国扬州的女孩杨乐意,一个是印度的女孩。

在被美国收养的中国弃婴的新闻下面总会有中国人留言,你一定要好好的对待你美国的养父母呀,一定要报答他们呀,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当然我以前的时候我也会那么想,但是当我充分了解这个事情之后,我就会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可笑,美国人收养孩子本来大多数就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也不是为了孩子传宗接代,他们根本不需要你来报答养父母,我只需要你开心就好了。

中美两国养孩子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跟美国收养家庭沟通过。他们认为,收养孩子是自己的一种幸运,感谢孩子成长给他带来了快乐。根本没有想过孩子长大之后应该给他带来什么回报。当然。这也得益于美国的社会福利,他们多养一个孩子不会对家庭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美国人住的房子大多是独立屋(Single House),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别墅了。就算是公寓的话也是几百平米,多一个孩子不一会让家里更加拥挤。而在中国的话 是房子的因素限制的中国人多生孩子。可以说让中国城市小户型家庭生两个孩子就是极限了,因为生三个孩子的话肯定要换一个更大的房子了!没钱!

当然也不是美国人多么崇高了,是因为他的物质水平到达了这样水平,社会福利到达了这样一个层次,加上教育水平,自然有这种想法了,追求玩物质,自然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你看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协议就明白了。所以很多人说中国怎么样赶超美国。在GDP上肯定是可以的,房价上也没有问题,但是别的方面呢,就是天方夜谭。当然也不能去过多的指责中国人民,因为绝大多数国人只是在揾食,处在自己要生存的生活状态下,只能考虑自己的生活。那应该按照中国古人说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孤儿大多需要特殊照顾

美国从中国收养的孩子大多需要特殊照顾。由于长时间的等待,且供外国人收养的健康孤儿较少,收养一名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相对容易。中国孤儿院里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健康状况千差万别。有些病症能够矫正,有些无法医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四肢不全或畸形、弱视或听力低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前几年,被外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大都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孩,通常因为在这个计划生育政策严格的国家,人们更愿意要男孩。1995年到2005年,美国人从中国收养的儿童超过6万,高峰期2005年达到7903名。从那时起,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中国放松了“只生一个娃”政策,被弃女婴数量减少,且国内收养健康孤儿的人增加,外国人收养健康婴儿的等待时间延长了3倍,几乎达到4年。

结果是美国从中国收养孩子的数量直线下降,幅度超过60%,去年只有3001名,且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3名需要特殊医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生育缺陷率。据称,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生育缺陷率几乎上升了50%。

随着国内需求上升,中国限制外国家庭收养孩子。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占据着美国人试图收养孩子来源国名单的榜首。然而,随着 中国经济繁荣,政府增添限制性规定,美国夫妇获准在中国收养孩子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专家说,几乎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趋势会逆转。

2007年,外国人收养新条例规定只允许异性恋、已婚夫妇收养孩子。夫妻年龄必须在30岁至50岁之间,婚龄至少两年以上。他们还必须证明,他们的资产至 少有8万美元。一旦有一方离过婚,那么他们必须结婚至少5年以上,而双方都离过婚的则不可以。新条例的影响开始显现:2009年,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仅有3000多人,相比2005年,下降了60%以上。

美国副国务卿司坦伯格有两个中国养女,大女儿珍娜今年8岁,2004年收养自安徽;小女儿艾玛今年6岁,2005年收养自湖南长沙。司坦伯格说:“她们很棒,她们是我们生命中的乐趣,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2004年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家族因为收养了重庆女孩方方,一家人也跟着学习并了解有关中国的一切。克里的姐姐柯勒说,从吃饺子到中秋节尝月饼,过新年的舞龙、舞狮,随着孩子学习中国文字与文化,他们知道得愈多,就愈觉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5年9月,好莱坞剧作家马克·布朗偕夫人在中国河南收养了一名八个月大的中国女孩。

2006年年初,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来到中国,收养了中国一名女孩,并给她起名为黛西。瑞恩曾说过,“黛西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她很漂亮,很聪明,总能让人停下手中的事陪她玩。”

Woody Allen 和宋怡是一个经典的特例,Woody Allen的前妻Mia Farrow号称好莱坞最大的慈善家,除了自己的4个女儿,她还收养了10个孩子。不过,不在她预料范围内的,是养女宋怡长大以后从Mia手里抢过了她的老公Woody Allen。有趣的是,宋怡与Woody Allen婚后又收养了两个孩子,不知道宋怡有没有担心自己的未来呢?

曾经很红的影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中夏洛特Charlotte有个中国养女Lily。

此外,世界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大本营投资集团的老板马特·安德森、纽约纳斯达克资深通信副总裁贝瑟尼·谢尔曼以及“财富500强公司”的顾问、畅销书作家费思·波普康等华尔街商界要人也都收养了中国儿童。

2000年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给他的中国女儿杨乐意穿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洪博培说:“当我们在扬州第一次看到杨乐意的时候,我太太就肯定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女儿!’”

中国孤儿国际收养

中国孤儿国际收养开始于“计划生育”政策强力推行的1990年代,其中大部分是健康的女孩,中国的弃婴现象开始被国外广泛关注。1992年,中国实施《收养法》后,向外国人打开收养中国孤儿的大门,当年被促成的收养案例就有252例,1995年达到了近3000例并持续增长,到2005年达到顶峰1.5万余例。现在大约有6万被领养儿童生活在北美,约1.5万人生活在欧洲。

美国是中国孤儿最大国际收养国。2005年美国公民成功收养了7906名中国儿童,随着2007年中国新收养法的实施,这一数据在2008年降至3909名。

中国孪生姐妹在美意外重逢

在2006年曾发生一起中国孪生姐妹被美国家庭领养,竟在异国他乡喜相逢的事。

据报道,2004年,美国芝加哥和迈阿密两对素不相识的美国夫妇,先后从中国的儿童福利院领养了2名女婴。其年5月,当这两个相隔1100英里的家庭通过网络结识之后,意外地发现,2名女婴竟是一对孪生亲姐妹。

据报道,2004年7月,家住芝加哥的哈莉和道格拉斯·方克来到中国领养了一名漂亮女婴。据介绍,该女婴于2003年6月出生仅几小时后,便被遗弃。方克夫妇将这个女婴带回芝加哥,为其取名为“美雅”。

半年后,住在佛州的黛安娜和卡洛斯·拉米雷兹夫妇,也从中国同一个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一名女婴。巧合的是,该女婴也是在该市某纺织厂前人行道上同一地点被人发现的,只不过2名女婴被发现的时间前后相隔一周,而且拉米雷兹夫妇也为养女起名为“美雅”。

其年5月,黛安娜·拉米雷兹在一个专供收养海外婴儿的美国父母联络的网站上发布帖子称,自己的中国女儿小美雅即将迎来3岁生日。当远在1100英里之外的哈莉从网站上看到黛安娜对养女的描述后,立即发电邮给后者说:“黛安娜,我的女儿也叫美雅,她也将近3岁。”随后,两个收养家庭经过一番电邮联络互换了孩子照片。

令两家人目瞪口呆的是,他们发现,这两名女婴不仅同样来自中国同一个城市,名字、年龄、被遗弃地点一样,就连相貌也几乎一模一样!更为巧合的是,她们同样出生于6月,同属双子星座!随后,两家人相约为2名女婴进行DNA鉴定。结果显示,两个女孩是一对双胞胎。

这年的8月18日,拉米雷兹夫妇带着女儿从迈阿密飞抵芝加哥。一开始,两个自出生后几小时便骨肉分离的孪生小姐妹显得彼此很陌生。但不到半小时工夫,这对小姐妹便克服了最初的羞涩,玩得难解难分。

方克太太表示:“现在我们两家成了一家人。我们打算让这对小姐妹经常相聚,更好地了解对方。”

数年来一直持续的中国儿童国际领养热潮看上去似乎要逐渐退潮了。

按照新规定,现在收养中国孩子的收养父母,必须结过婚、未被临床诊断为肥胖、年龄小于50岁、过去两年没服过抗抑郁药、面部没有畸形,而且还要达到一定教育和经济条件。   《收养法》的实施只是一个原因。事实上,从2005年后,从中国收养中心收养孩子已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递交各种必需的文件后,申请者要开始一次漫长的等待,如果收养一个健康的女婴,这一过程至少需要3年。这一年开始,意欲领养的美国家庭发现,以往“收费合理”的健康的中国孤儿,越来越难以通过申请成功领养。

“从你们国家收养儿童,需要准备包括收入明细、推荐信、自我介绍、医生的评估报告等材料,还得进行整整一下午的指纹识别。几个月之后再把所有材料发过去,并陷入漫长的等待。最重要的是,几年的等待随时都可能化为泡影。”一名递交过资料,但最终没有获得通过的美国人告诉记者。

据中国收养中心介绍,考虑到孩子的文化以及适应问题,中国法律体现出的原则是优先国内收养。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积极预防弃婴犯罪,中国国内弃婴也逐渐减少。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政府当初在计划生育政策下面临的大量弃婴抚养压力已不复存在。这样的结果是,可供收养的弃婴也越来越少。

近十年,由中国到美国的被收养儿童数据在2005年达到顶峰,共有7903人,此后一路锐减,2010年3401人的数据在这十年内为第二少,仅次于2009年。

收养家庭要过五关斩六将

美国人收养中国孩子要办很多手续,“过五关斩六将”都不够,时间可长达两年。主要的程序如下。

1,上中国收养中心网站,即China Center of Adoption Affairs (CCAA),查找CCAA认可的美国各州的收养代理机构(adoption agency),提出初步申请。

2,通过家庭审查(home study)。包括:夫妻两人的履历和居住条件的评估。由代理机构的有执照的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负责四次面试。其中至少一次必须在申请人家中进行。

3,准备整套申请材料(application dossier)。包括:申请信,出生证明,婚姻证明,健康证明,犯罪背景审查,税表,申请人的照片和住房的照片。所有的这些材料都必须经过公证,并送交中国驻美使馆确认。

4,填写收养代理机构的申请表格。收养人可提出要求,比如:孩子的年龄、男女、健康等。而后,收养代理机构将整套申请材料,连同这份表格,寄给CCAA。

5,申请人同时需要向美国移民局递交申请,以获得允许即将收养的孩子进美国的初步认可(preliminary approval)。

6,等待CCAA的审批。一旦批准,收养人会收到一份推荐材料(referral),那是参照申请人的要求选配的一个孩子的情况,包括照片和病史(medical history)。就是这一个,要不要?收养人通常都会接受。要换一个推荐是非常困难的。

7,收养人接受CCAA的推荐之后,会收到一份正式的通知。

8,收养代理机构会联系广州的美领馆,预约有关孩子的赴美签证的面试。等面试时间确定,收养人即可准备赴华。要申请赴华签证,并需要在美国接种有关的疫苗(immunizations)。

9,携带CCAA的正式通知,到孩子户口所在地的省级(直辖市)民政局(Civil Affairs Bureau),“验明正身”,颁发《收养登记证》,出具《跨国收养合格证明》。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并由公证人员公证孩子的出生证。

10,如果幸运的话,可能被安排到儿童福利会(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es)去看一看,见到即将领走的孩子。如果无此机会,那么,那个孩子会送到收养人的旅馆,或者某个政府楼房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管是否去儿童福利会,都要交3千美金给儿童福利会,那是“必须交的标准捐赠” (a required standard donation)。donation,意思是捐赠,是自愿的。此外,在中国的文件处理(paperwork)费约为750到1500美元。

11,为孩子申请中国护照,并获得出境许可。通常由收养代理机构办理。

12,为孩子在指定医院检查身体,并获得证明。这也由收养代理机构协助安排。

13,带上有关的文件,到广州的美领馆面试,为孩子取得赴美签证。

14,CCAA要求在孩子被收养后的半年和一年的时候,收养代理机构必须进行两次家访。收养人必须提供孩子的生活照片。

中国是对养父母要求最高的国家之一,按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以下几种人不能从中国领养儿童:

- 未婚同居者和单身者;

- 30岁以下或49岁以上;

- 家庭收入低于人均1万美元(包括即将领养的孩子在内);

- 家庭净资产低于8万美元;

- 中学未毕业;

- 身心健康有问题,或体重指数超过40。

中国弃婴在美国成长记

1、杭州烧伤女孩(英文名Sarah)在美国

——“做她的妈妈是我的幸运”

2012年,Teresa在Facebook上看到了全身将近70%烧伤的Sarah照片和求助信息。她大小腿粘连在一起,不能走路,当时她只能趴在小板凳上,靠双手划着移动。

2015年夏天,Sarah第一次参加运动夏令营。她尝试着攀岩、游泳、打球、游戏(左下)。2015年7月, Sarah给Teresa讲在夏令营中发生的事情。“她特别信任我们,似乎能明白我们的到来,是她的生命的转折点,开始新的家庭生活。”Teresa 一直确信,在Sarah出生后,亲生爸妈一定是很宠爱她,也许是烧伤后没有能力治疗,才放弃她(右)。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Sarah,Teresa 辞掉工作,她需要每个月两次开车5个多小时从Virginia到波士顿给Sarah做一次治疗,现在Sarah可以正常行走。

今年夏天,Sarah第一次参加运动夏令营。她尝试着攀岩、游泳、打球、游戏。Sarah使劲克服腿部走路的不便,努力和别人一样,她和同学们一起攀岩,她每次只能登过三个石阶,掉下来,继续登,掉下来,再继续。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被收养的孩子是幸运的。其实,我们是幸运的,有机会做她的妈妈,照顾她,给她治疗。Sarah在她很小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烧伤,被父母扔在街头,带着全身的伤,不能走路,她身上的伤疤在慢慢的好转,但是,心理的伤疤不知会留下多久。” 

2、中国江苏脑瘫女孩(英文名Faye)在美国

 ——亲生父母你们在哪里?

Faye出生于2004年1月,出生后2小时,因呼吸困难等多种病症,被紧急送到江苏市宜兴人民医院抢救,在抢救过程中亲生父母离开。同年1月29日,Faye被送往宜兴市儿童福利院。2004年11月,被Jennings夫妇收养,在纽约的医院诊断为轻度脑瘫(右上)。

Faye在纽约长大,后随父母迁到马萨诸塞州,她很善于学习语言,会说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一点点法语。Faye很高兴在美国长大,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耍。在纽约和现在居住的马萨诸塞州有很多朋友,她经常和同样从中国收养的朋友们聚会(右下)。Faye始终希望能有一天见到亲生父母,告诉他们,感谢亲生父母给了她生命(左)。

   Faye很早知道了自己来自中国,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兄弟姐妹?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会不要她?她看动画片《帕丁顿熊》,讲一只迷路的小熊被好心人收养的故事时,总是默默流眼泪。妈妈苏珊辗转找到几个中国朋友、翻译,按照当时Faye的急诊信息确认她的亲生父母信息。今年10月,有朋友再次到宜兴帮助他们确认亲生父亲身份时,没有任何收获。

3、广东女孩(英文名Lily)在美国

 ——“我觉得我是Chinese and American”

Lily姓“潘”(裙装女),记录显示出生于2001年1月,2002年被Larson夫妇从广东省高州市福利院收养。第一次见到Lily时,美国妈妈Alice既兴奋又紧张:“她从来没见过大鼻子的白人,会不会把我们当怪物?”(左上)

每个周末,Lily一家三口到马里兰的中文学校学中文。中文课后,Larson夫妇还要等Lily上一个小时的中国舞课。班上大部分是不会说汉语的被收养的中国孩子(左下)。“我们从不跟她提,她是被妈妈抛弃的,会伤害到她。” Larson夫妇表示有关她出生后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右)。

“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不在中国?中国有没有我的兄弟姐妹?为什么我被收养了?……”Lily从9岁起开始有很多问题的。

Bruce 和Alice为了能找到Lily感觉更舒服的学校搬过三次家,他们从宾夕法尼亚州以白人为主的地方搬到了华盛顿DC附近。新的学校里,有更多的亚洲人,30个同班同学中,7个亚洲人。

搬家的代价是Bruce和Alice每天需要开车往返两个半小时上下班。

被提到很像中国古代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时,Bruce用刚学会的有些蹩脚的中文说:“哪里哪里。”

Lily到过纽约一次,便爱上“法拉盛”。这是美国东北部,除了曼哈顿的唐人街外,最大的中国人聚集社区,Lily找到了她爱吃的麻团。

法拉盛的老式新华书店大部分是Lily 看不懂的中文书。她逛了一下午,把每个小的中国装饰品、挂件,手摸一遍。

“我和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一直都是美国的;我不是,我的生命从中国开始,感觉我有很多和中国相连,虽然在美国长大,我现在更像美国人,但我觉得我是Chinese and American。”

4、昆明残疾女孩(英文名Ming)在美国

Ming出生于1990年2月4日,天生双脚内翻残疾,1994年被Weldon夫妇从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养母Margaret说起Ming时,最好的记忆总是停留在收到收养机构寄来Ming照片的那一刻,“她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样子:黑眼睛、卷发、开朗的笑容(右上)。”

2015年8月,Ming回家整理东西,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住在这里,屋子里被很多杂物占满。大学毕业后,和父母的关系紧张,Ming搬出父母住处,租住在朋友的家里(右下)。2015年8月,Ming和男朋友John散步,Ming把John看作在美国最亲密的人(左)。

Ming对她未知的过去充满好奇。曾两次去中国找亲生父母。

养母Margaret说“我们不知道Ming 4岁半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很小的时候被抛弃在街头,缺少安全感。”

Ming经常因为小事和家人争吵。有次,姐姐Hillary 约她到曼哈顿的一家中国人开的美甲店。Ming大发雷霆,觉得Hillary对中国女人有偏见,“为什么带我到中国女人开的美甲店?中国女人只会开美甲店吗?”

“她对人敏感、易怒、急躁,对这个世界缺少信任感。”爸爸说。从13岁开始,Ming和父母的争吵没有停止过。大学毕业后,Ming搬出父母的家,租住在不远的朋友家。

“我们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家里一起阅读,聊聊最近发生了什么,或者干脆就在屋里做你想做的。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Margaret无奈,“我们只好和她保持距离。”

两个月前,她在西雅图开始了新的工作,爸爸给她留下字条,“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和同事们建立起信任,更包容些。”一个月后,Ming被老板解雇,但她并没有告诉父母,“担心他们会对我有看法。”

5、湖南女孩(英文名Sam)在美国

“她的手,温暖的,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阳光下,我流下眼泪;

我意识到,生命的又一个开始。

我伸出手,擦干眼泪。

模糊地看到,亲生的妈妈站在我面前,我爱她;

新妈妈走来,新的一天要来了。”

这是10岁的Sam两年前写给从未见过面的亲生母亲的诗。美国的父母无法回答她有关出生的问题,她把思念和疑问写在诗里。

那个冬夜,襁褓中的Sam被遗弃在湖南长沙的街头。当她长大后,身处万里之外的美利坚,父母是与她有着不同肤色的“大鼻子”。      

中国弃婴的原因

1. 在中国,一个家庭遗弃一个孩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a. 计划生育政策;

b. 想要儿子;

c. 太贫困;

d. 未成年怀孕;

e. 孩子或家庭成员有残疾。

在 1992 年到 2013 年间,有统计表明中国共计有 139,696 起国际父母收养中国儿童的案例。 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在 2000 年到 2013 年间,中国还发生了 494,616 起国内收养,而这些只是通过正规渠道的国内收养,非正式的国内收养并不包含在内。

当然,任何原因都不足以构成一个家庭遗弃自己孩子的借口。但还是希望大家了解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

点评
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孤残儿童,体现的是趋近于底线的道德和责任。来自中国孤儿在大洋彼岸的幸福生活背后,往往是这些孩子曾被当做商品“出口创汇”的现实。由此而生的羡慕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心酸。